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的第27年。記者從中山海關獲悉,自回歸以來,該關監管供港鮮活水產品累計已超過55萬噸,有力地保障了香港“菜籃子”安全。
據了解,中山是全國最大的供港鮮活水產品生產基地,供港水產品注冊養殖基地達36個。
“前兩天我們剛出了一批約10噸重的新鮮淡水魚到香港。”位于中山小欖的廣東省中山食品水產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寶平中轉場里,塘魚部經理丁紅亮正忙著指揮工人們分裝淡水魚,她告訴記者,每次出口前,中山海關關員會根據單證仔細核對貨物信息,檢查活魚健康狀況及裝載情況,開展供港活魚出口前監管。
為保障鮮活水產品安全穩定供應,中山海關實行多項創新舉措,建立起一套嚴格、高效的監管體系,不斷加強對注冊養殖場的日常監管、疫病監測和安全風險抽樣檢測。同時,中山海關還運用智能化手段,建立信息化監管機制,實現水產品全鏈條監管。
?針對鮮活產品通關時效性要求高的特點,中山海關不斷優化監管模式、提升監管效能。“我們持續暢通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實施多項通關便利化措施,支持鮮活農產品‘5+2’‘7×24小時’通關,積極推廣出口檢驗檢疫證書‘云簽發’自助打印,保障鮮活水產品搶‘鮮’供港。”中山海關駐石岐辦事處查檢一科科長潘星介紹說。
丁紅亮表示,隨著海關不斷創新監管措施,產品通關也越來越順暢,自港珠澳大橋開通以來,平均每車魚可節省兩小時運輸時間。
編輯 曾嘉慧? 二審 周振捷? 三審 陳浩勤
記者 付陳陳 通訊員 楊潤梓 陶澤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