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日報《飛躍伶仃洋》特刊05版。
炎炎夏日,中山火炬高新區民眾街道深中合作創新區內呈現熱氣騰騰的景象。
番中公路旁,朗斯時代中心一幢長約300米的現代化工業廠房頗為氣派。這里擬建設朗斯家居智能制造產業園暨西門子數字化賦能中心,著力打造一座集現代化辦公、數字化生產、沉浸式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化智能制造產業基地。
6月27日,得知“深中通道6月30日上午舉行通車儀式,下午3時通車試運營”的消息后,朗斯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向斌昌激動地說:“我們的項目預計年底投產,借力深中通道,可以更好地用好深圳的研發、技術、人才、市場等優勢。”

與深相“鏈”加速產業協同
朗斯時代中心是朗斯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的增資擴產項目,也是中山智造轉型的標桿項目。深圳作為創新之都,創新資源集聚,將為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的朗斯家居提供更多創新合作的機會。中山謀劃102平方公里打造的深中合作創新區,劃定了起步區和示范區一期、二期范圍,擬規劃面積均超萬畝,為承接深圳產業做好了準備,為深圳產業鏈延伸布局提供了廣闊的產業空間。如今,朗斯時代中心所處的深中合作創新區可謂“一天一個樣”。
民眾街道智能終端產業園西片區位于深中合作創新區西南部,作為創新區承接深圳產業轉移的先行區,整體發展以“智造引擎,品質園區”為目標,力爭打造成為深中創新產業門戶區、光電智造引領區、成長企業集聚區、品質城市樣板區。中山火炬民眾經濟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進介紹,目前,該片區大部分地塊已啟動建設,比亞迪、彩迅等深圳重點項目完成落地投產,東方龍大、臺光電子、朗斯、誠億、特普、力科、金瑪、德友鑫等多家優質企業已經陸續進駐片區開展建設。此外,還有多家意向企業等待落戶片區。未來,該片區將立足深中合作創新區“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及極具特色的嶺南水鄉”的規劃布局,聚焦產業園區配套服務,通過建設包括產業園區服務中心、鄰里中心及其配套設施,提供高效優質的生產生活服務,致力于承接深圳乃至大灣區的產業輻射。

近年來,
中山市已成功吸引了一批深圳企業落地,
并帶來“鏈主+上下游”的發展新模式。
深中通道通車后,
深圳將給中山帶來更深更廣的產業協同。
“在深圳租用的廠房今年7月份到期,我們工廠整體搬遷來中山,同時還計劃在同一個工業園內引入上下游企業。”近日,深圳市三一模具有限公司中山市分公司負責人向文鋒說,打拼這么多年,終于在中山擁了屬于自己的工業園。
20世紀90年代,向文鋒在深圳打工,學習模具,從學徒做起,后來自己創業。在深圳租用的鋅鐵棚廠房,一租就是十余年,隨著公司業務不斷發展,向文鋒想擁有屬于自己的廠房。在深中通道的利好下,兩年前他來到與深圳“一橋之隔”的中山考察,并決定投資。“深中通道通車后,深中兩地沒有距離感,我相信在深圳還有一批類似我們這樣的企業會選擇在中山加快二次創業”。向文鋒說。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已落地中山的多個深圳項目,均具有這種“共性”,即在中山建立自己的工業園,除了實現自身企業的發展壯大,還將吸引深圳上下游配套企業入園,與中山在產業協同,強鏈補鏈延鏈上開拓新空間。
在深中合作創新區,一幢標有“彩迅工業園”字樣的現代化工業園區特別引人注目。彩迅集團在深圳發展壯大,產品銷售至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1年名列國內十大彩電出口商之一。2020年,彩迅集團成立彩迅工業(中山)有限公司,同年彩迅中山科技園正式動工。彩迅工業(中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健說,深中通道通車后,更利于兩地人員流動,產業鏈上下游整合。目前,彩迅工業園已吸引了十余家大灣區上下游企業進駐。
今年以來,中山在全面對接深圳市“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8個未來產業”上下足功夫。聚焦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機器人、智能傳感器等高端制造業領域,深中合力吸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主企業落地。

“深圳銷售+中山研發生產”實現共贏
深圳在貿易、物流、市場、創新等方面有領先優勢,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區域之一,深圳豐富的銷售網絡,有利于中山產品的推廣和開拓國際市場。同時,寸土寸金的深圳,也為中山特色食品產業提供“深圳銷售+中山研發生產”的可能。
中山華煜遠行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初進駐中山火炬高新區01共創孵化器。公司致力增材制造技術(3D打印)的開發和應用、光固化3D打印機的研發與生產及銷售,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我們早在三年前就嘗試‘火炬研發生產+深圳銷售運營’模式,深中通道通車后,從深圳來中山火炬高新區只要半個多小時車程,對我們這種模式更加有利。”中山華煜遠行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家游表示,把兩地優勢互補起來,有助于提高企業從研發到制造整個鏈條的競爭力。
作為人口特大城市,深中通道通車后,深圳將為中山特色農產品提供廣闊的消費市場。
在民眾街道沙仔工業園,“5G智慧肉類冷鏈集配加工中心”項目如火如荼建設中。目前項目三幢主體建設進度已完成90%,預計2024年8月完成項目土建,大型設備安裝工程陸續推進,預計12月份前完成。
在廣東民昇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何佩怡看來,深中通道通車后,深中兩地的物流效率明顯提高。企業能夠更快速地響應市場需求,提供更新鮮、更高品質的肉類產品,滿足粵港澳大灣區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品質的高標準要求。同時,高效的供應鏈也將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促進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為企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深圳主要以高精尖的科技產業為主,這為中山傳統食品產業發展提供了差異化發展的機會。”何佩怡表示,要和創業伙伴們緊抓“大橋時代”帶來的生機與活力,推動“5G智慧肉類冷鏈集配加工中心”項目從單一的肉類屠宰作坊成長為肉類機械裝備和系統輸出方,成長為綜合性的農業、食品工業、科技、文旅為一體的企業。
深中通道對位于翠亨新區華南現代中醫藥城的中山市嘉都綠色食品有限公司來說,好比是一條“保鮮之橋”。作為翠亨新區生鮮豆制品生產企業,嘉都食品已提前規劃,在深中通道動工當年——2016年,便在華南現代中醫藥城自購土地,建設自己的食品工業園,現已開設五大品類8條智能自動化生產線,配套冷鏈倉儲物流系統,做好承接深圳消費市場的準備。

深圳作為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其科技創新優勢、經濟政策優勢,將隨著深中通道通車向中山深度延展。
中山市嘉都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軼群認為,深中通道通車后必將帶動較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效應,中山本土市場的豆制品需求將會增多。
劉軼群說,生鮮豆制品,對配送的時效和便捷性要求很高。兩年前,嘉都食品已接觸到一些深圳的餐飲配送、生鮮連鎖、大型企業等行業客戶,均因單點配送時間太長,又不具備開通綜合配送線路的條件,所以一直未能開展合作。目前,嘉都食品已與多個深圳客戶完成前期洽談,正根據客戶的要求制作樣品等,將通過深中通道通達深圳市場。劉軼群表示,嘉都食品也將根據深圳的市場特性,制訂產品研發計劃及銷售計劃。
不只是商機,更多的是創新理念
“深中通道通車后,于翠亨新區而言,深圳近在咫尺。深圳帶給中山的不只是商機,更多的是創新理念。”
中山翠亨建匯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寶威告訴記者,作為翠亨新區的重要產業平臺——中山生命科學園的運營方,始終抱著向深圳學習的心態,做好服務工作。
在汪寶威看來,深中通道開通后,翠亨集團及所屬高端產業載體——中山生命科學園、翠亨國際科創中心、西灣國家重大儀器科學園等的地理位置、空間、成本優勢凸現,有利于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招大商、招好商。同時,圍繞翠亨新區“4+X”產業體系,深度對接深圳產業鏈接、科創以及人才資源等資源。今年以來,中山翠亨建匯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與深圳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灣實驗室、深圳科技園等深度交流,共同探討可合作項目等事宜,推動兩地生物醫藥前沿領域更深層次合作。

汪寶威透露,在產業合作方面,他們將與深圳開展項目常態化協作,探索研發總部在深圳,規模化大生產在中山的模式。同時還與深圳市醫學工程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擬在中山生命科學園落地量子點技術檢測試劑相關產品生產基地。
深圳周末出游熱,有望給中山農文旅帶來新機遇。何佩怡認為,中山要接得住深圳周末游,就不僅僅要發揮好深圳通道帶來的“近”優勢,更重要的是注重創新,在“好”上做文章,做到“近且好”。南朗街道崖口村黨委書記譚錦鹍介紹,今年之內將新增兩間高端民宿,為大城市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的話,崖口就不只是一個賣風景的地方,我們還賣文化,全面提升飲食文化水平。”
“深圳游客增多之后,必然對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譚錦鹍說,隨著深中通道通車,深圳給崖口帶來的東西有很多。像深圳的消費觀念比較新,這就促使崖口必然要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配套服務。
在譚錦鹍看來,深圳帶給中山的顯然不只是流量,更多的是人才隊伍建設經驗。為此,崖口村在升級硬件建設的同時,還針對當前農村一級的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服務質量等進行全面升級。
深中通道通車后,深圳還將帶給中山年輕人更多創業的機會。在南朗街道左步村鄉興小館負責人孫國松看來,左步村的旅游資源一直保持著原生態,這是游客最看中的“密碼”。同時,在名人文化的加持下,深中通道通車后,游客涌入左步村的可能性很大。“這一波‘流量’是我非常看中的,這就是創業機遇。”孫國松說。
【專家觀點】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王理宗:
“深圳研發+中山制造”是一條光明大道

深圳有很好的研發能力,擁有不少國家級實驗室和創新型平臺,擁有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等完整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條,“深圳研發+中山制造”是一條光明大道。中山如果能和深圳進一步融合發展,有大踏步的發展前景。依托深圳的前端研發、設計,中山做好生產、儲存、物流和品牌形象的包裝,同時,對人才要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融合深圳更多的高端科技研發人才、金融服務人才為中山創造價值。另外,在現代服務業方面,深圳和中山同樣有很大的合作機會。深中通道通車后,深圳可以為中山文旅、文創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管理經驗、人才,發展模式,甚至是資金和消費人群等。
深圳中觀研究院院長、深圳市應用經濟研究會副會長薛占棟:
差異化發展是深中融合的有效路徑

深圳前海的主導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是最近幾年逐漸發展起來的。中山不妨聚焦這兩個方向作為產業對接方向,在科技創新方面,結合現有的產業基礎和優勢產業集群,在共性技術平臺、產業轉移平臺、產業服務平臺等方面發力。同時,在專業服務方面,建立政策直通服務機制,加快與前海的金融、法律、會計、咨詢等專業服務的對接,以助推產業發展。
深圳在基礎研究方面優勢明顯,而這個環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需要大科學裝置,高端人才。中山可以用好深圳的研發成果,在工藝改進、制程再造、中試小試等環節深耕細作,和深圳形成“研發—產業化”的閉環,進行有序分工,差異化發展。
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廣東省社科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
在便捷的交流中找到更多商機

深圳是一個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深中通道通車后,深圳與中山的交流更加頻繁,人員流動可以更好地帶動項目和人流,以及促進消費市場發展。
大平臺的打造,關鍵在引流,包括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其中最重要便是人流。深中通道通車后,中山要打造好一流的營商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提供“類深圳”的營商環境。
武漢大學深圳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深港澳科技聯盟(深圳)委員夏永紅:
商文旅融合帶來的消費市場不可小覷

深圳的人才政策,精準到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產業專項中,這個做法是值得推廣和借鑒的。中山不妨結合產業特點和城市優勢,聚焦重點發力方向,把更多的資金、資源投入到關鍵的賽道上,把產業做大做強,強化優勢,以此塑造新的優勢。另外,深中通道通車后,深中商文旅融合帶來的消費市場不可小覷。
【統籌】 譚華健
編輯 侯海影? 二審 陳彥? 三審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