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昆蟲學家在廣東中山國家森林公園周邊發現了一種新的蜚蠊物種。這一重大發現由西南大學蜚蠊系統學與進化研究團隊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合作者共同完成,相關研究成果已于6月7日在國際知名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上正式發布。
據悉,新發現的蜚蠊被命名為“緣點大光蠊”(Rhabdoblatta maculosa Guo et Che),這一名稱既蘊含了它的外觀特征,也體現了發現者對其細致觀察的匠心。
據主要研究人員之一、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王宗慶教授介紹,緣點大光蠊屬于蜚蠊目碩蠊科光蠊亞科大光蠊屬,具有顯著的雌雄異形特征。雄蟲背部呈黑色,腹部為黃褐色,翅膀兩側散布著淡黃色的斑點;雌蟲則整體呈現淺黃褐色,其前胸背板中部帶有一個醒目的黑色大斑。
王宗慶表示,這個新物種主要生活在山間溝谷兩旁的生態環境中,以動植物殘骸為主食,是森林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它們的存在對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
記者獲悉,此次緣點大光蠊的發現,不僅豐富了對蜚蠊多樣性的認知,更為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然而,目前監測數據顯示,該物種的種群數量較少,其分布范圍也極為有限,僅限于廣東中山國家森林公園及五桂山街道一帶,且與人類生活區域存在較大重疊。
中山市自然保護地管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新物種的發現,表明了中山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的成效,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山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數據,為中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綠美中山建設提供了充分的數據支撐。
參與這次研究的科研人員呼吁,社會各界要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避免過度開發導致這一新物種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緣點大光蠊的發現,不僅豐富了中山區域內昆蟲的多樣性,更為昆蟲學界提供了寶貴的研究素材,對于深入研究蜚蠊目昆蟲的演化和生物學具有重要的意義。”王宗慶說。
編輯 汪佳? 二審 朱暉? 三審 陳浩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