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辦理居住證、創業拿證、新店開張等流程不到一個月,懶叻食堂創辦人、香港演員何俊軒深深感嘆“中山速度”,他直言來到中山才發現,創業并沒有一般人想象中那么難。6月3日,粵港澳大灣區(中山)發展推廣宣講會在中山溫泉賓館舉行,三位港澳青年分享了在中山創業的經驗和故事。

中山讓港澳青年創業夢想成真
曾經在廣州、東莞、汕頭等地居住過的何俊軒,最后選擇扎根中山港口鎮青玉立坊,開辦一間賣東南亞口味叻沙面為主的餐廳。何俊軒覺得,在中山無論是中山人還是香港人,都會真誠相助,非常有人情味。“希望在每個鎮街新開的創業園區都開設分店,讓香港青年創業夢想成真。”

“中山這邊兩年的免租創業政策,對一些低成本創業的港澳青年來說有較大的吸引力。”澳門友戀愛有限公司創始人孫永亮介紹,該公司從2020年開始在澳門從事單身交友領域的創業,現已進入第四個年頭。
孫永亮曾經走訪考察過多地,發現中山對港澳青年創業政策優惠較多、用工成本相對較低,于是選擇回到祖籍地中山。
孫永亮說,澳門中山兩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語言上同聲同氣。中山對港澳青年創業的政策扶持,讓他更有信心。“期望企業可以在中山穩健成長,希望創業基地能夠成為港澳人企業的避風港、創業導師成為創業路上的指路明燈。”

“不光是中山人,整個大灣區,對新奇飲食文化接受度較高。”在東區街道假日廣場開設第一家漢堡店的香港青年吳凌峰,盛贊中山對餐飲口味的強大包容性,營商環境非常理想。
在中山五年,吳凌峰談到:“和香港最不同的地方,是生活節奏和品質不一樣,在香港生活節奏很快;中山相對多了一些人情味,可以有更多生活質量上的提高。大家可以更好地平衡生活和事業。”自從在中山開了餐廳后,吳凌峰認識了更多餐飲業朋友。未來,吳凌峰期望在中山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中山吸引港資企業超5500家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陳潔玲在宣講會致辭中說,香港與中山一直淵源深厚。自改革開放以來,兩地經貿關系非常密切,不少港企、港人都選擇在中山投資興業。目前,中山外商直接投資額中超60%為港資,為中山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陳潔玲說,中山堅持開放合作、協同發展,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而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地位,特別是在金融、創科、商貿、知識產權、法律、會計、工程等不同專業領域更享有明顯優勢。陳潔玲談到:“未來,香港可以與中山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充分發揮香港‘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平臺角色,以鼓勵和支持中山的人才和企業,通過香港尋求新路向,拓展新業務,開辟新市場,共同提升香港與中山相關產業的發展,互利共贏。”
“香港與中山一直關系密切,中山的港資企業累計超過5500家。我相信今天的宣講會一定令兩地的朋友滿載而歸。”香港特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蘇惠思介紹,香港駐粵辦大力推動青年發展,由創業、就業、實習以至交流,在內地政府和業界的支持下,在大灣區做了大量工作。駐粵辦期望更多人積極參與新一期特區政府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聘用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工作,為青年提供了大灣區的機會,同時也為企業物色人才。
中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創業科科長何凌川介紹,自2018年7月28日起取消臺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許可,港澳居民同等享受各項就業創業政策扶持,憑居住證或港澳人員來往內地通行證辦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各項業務。其中中山給予就業創業補貼政策方面,畢業2年內實現靈活就業的港澳籍高校畢業生,每月按300元標準給予補貼,最長不超過3年;參加香港特區組織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香港青年,補貼標準為2000元每月,最長不超過18個月。
創業補貼方面,在校或畢業5年內的內地學校(普通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技工院校)的港澳籍學生、畢業5年內的國外或港澳臺高校的港澳籍學生、所創辦企業屬于驛道客棧、民宿、農家樂的港澳籍學生,成功創辦初創企業(在中山市領取工商營業執照或辦理其他法定注冊登記3年內,本人為法定代表人或經營者)辦理創業登記并正常經營6個月以上,一次性資助10000元。
編輯 范展顥 二審 曾淑花 三審 吳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