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記者從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以下簡稱“市農科推廣中心”)獲悉,日前在泰國楠府舉辦的第一屆國際農業論壇上,中山一農業企業現場宣傳推介中山麻鴨。據悉,這是中山麻鴨首次在國外亮相。

市農科推廣中心主任葉樹才介紹,中山麻鴨是唯一被列入廣東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志的鴨品種,具有產蛋多、耐粗飼、易肥育、肉質好等優點。此外,以農耕結合飼養的中山麻鴨,肉質緊實、皮下脂肪少、味鮮無膻味,營養價值高,尤其適合烹調成極具特色的粵菜佳肴。
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受市場經濟發展和多品種鴨種沖擊,“身材矮小”的中山麻鴨養殖數量大大減少,甚至一度瀕危。2006年,全國第二次畜禽遺傳資源調查時,也沒發現中山麻鴨的身影。
為開展中山麻鴨種質資源收集及保護,在省農業農村廳及市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市農科推廣中心聯合華南農業大學及時開展中山麻鴨搶救性保護工作。農科推廣中心畜牧獸醫站工作人員殷穎珊表示,從2014年開始,市農科推廣中心與華南農業大學組成項目組,用了近10年時間尋找中山麻鴨的蹤跡。
“當時,項目組拿著材料和照片,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前往福建省石獅市國家水禽品種資源基因庫、珠海市斗門區、廣州番禺、中山三角、民眾、南朗等地調研中山麻鴨種質資源狀況。”殷穎珊介紹,幾經周折后,他們在南朗街道合里樹坑村的密林深處,發現數只外貌特征與中山麻鴨高度相似的鴨子在溪流邊覓食。最終,根據《廣東省家畜家禽品種志》記載,項目組經多方比對,最終從南朗街道引養麻鴨苗種,組建了中山麻鴨保種基礎群。
記者了解到,2023年,中山麻鴨作為遺漏品種通過了專家現場核驗,計劃補錄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目前,經過市農科推廣中心不斷擴繁推廣,中山麻鴨第八世代保種群數量穩定,每年通過中山麻鴨保種場可向本地企業和農戶推廣中山麻鴨超過1.5萬只。
編輯 汪佳? 二審 朱暉? 三審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