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近年來,中山將發展低空經濟作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搶抓低空經濟產業密集創新和高速增長的戰略機遇,力爭形成低空經濟全產業鏈競爭新優勢。
中山低空經濟應該怎么發展?5月27日,以“低空經濟·未來已來”為主題的“2024年第八屆世界無人機大會·中山分會場”活動在中山舉行,《中山日報》專訪了專家和業界代表,為中山發展低空經濟支招。

既是民生工程
又是產業藍海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大響認為,中國航空應急救援是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產業。2008年汶川地震后,空中救援曾發揮重要作用。低空經濟在應急救援領域潛力巨大,大力發展空中救援能力,構建30—60分鐘空中救援圈,是關系到全國老百姓的重大民生工程。

世界無人機大會主席、深圳市無人機行業協會會長楊金才表示,目前,城市低空物流的應用場景呈現出規模化和體系化的發展趨勢,在物流配送、應急救援、空中交通、賽事競技等領域廣泛應用,2024年中國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超過2000億元,其中快遞物流領域走在行業前列,市場規模將接近300億元。

在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航空學院院長孫長江看來,廣東發展無人機產業具有優勢。當前《廣東省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出臺,廣東低空經濟發展的路線圖也已明晰。《方案》提出到2026年,低空經濟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將基本形成廣州、深圳、珠海三核聯動、多點支撐、成片發展的低空經濟產業格局。與此同時,到2026年,全省通用飛機飛行目標是達到15萬小時,無人機飛行達到350萬小時。
他分析說:“《方案》提到的深圳和廣州,首先考慮的是制造業的產業基礎發展比較厚實,珠海則有特色航展,低空經濟應用和運營層面有一定優勢。中山毗鄰‘三核’,目前產業基礎和發展勢頭也很好,在發展低空經濟方面也有望走在全省前列。”
抓緊深中協同
規劃中山產業路線圖
“從地理上看,中山在粵港澳大灣區處于幾何中心。深中通道通車后,產業融合會加快,資金、人才、技術等會加快交融。”中山市無人系統及智能機器人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啟斌說。
他認為,中山可以利用區位優勢,加快低空經濟生產制造端產業的發展。中山已經有一些無人機上下游的產業配套企業,一些成長型的深圳企業就可以避免舍近求遠,不用再搬到內地城市,而可以將生產端放在中山,又不會因為產業鏈配套跟不上而增加經營成本。
“中山未來在低空經濟領域,特別是無人系統,無人機生產制造端將大有可為。剛開始,相比深圳,中山等城市在人才等要素方面還有一定距離,但長遠看,深中兩地低空經濟將形成一種共贏合作的局面。”他舉例說,目前廣東板芙經濟開發區的國際無人機產業(大灣區)智能生產基地,已吸引了一批意向入駐總部的企業,產業鏈配套企業招商也在啟動;目前園區還計劃聯合券商及社會資本成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通過招商政策加持、提供資金支持、整合人才資源,增強產業招商的吸引力。

楊金才認為,低空經濟,實際上包含了無人機和有人機,而無人機占的比重會大一些。目前深圳的優勢是無人機。中山在應用場景、生產制造、低空消費等方面,原有的產業鏈就比較齊全,如果加上深圳的加持和周邊城市的加持,中山在大灣區發展低空經濟很有優勢。同時,中山有山、有江、有河,還有海,這些都是無人機的重要的應用場景。“所以說企業在中山搞研發、搞生產、搞試飛、未來場景應用,都非常有前途。”他總結道,“隨著應用場景增多,未來市場對飛行器的需求量很大,中山要抓住機遇,將優質的企業吸引落戶,同時引進優秀的運營服務商,為產業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對于中山低空經濟發展,孫長江建議中山要先制定好產業發展規劃。他認為,要利用現有產業聯盟聯動高校、行業資源的優勢,將政府、高校和協會企業聚集在一塊,共同研究產業規劃,制定切實可行、能夠落地的實施方案。在應用場景上,飛得起來是關鍵,中山已先行先試跨海低空物流商業化航線應用場景,應該繼續開展更多應用試點,待試點成熟后再進行全市應用推廣。
編輯 范展顥 二審 朱暉 三審 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