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早上,央視CCTV-1《朝聞天下》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以9分鐘的大篇幅報道中山,深入呈現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當下,中山制造業正在發生的新變化。
報道的最后,央視記者在采訪手記中感嘆說:“在中山的調研中感受到了高質量發展的活力,企業在追求轉型發展中不斷挑戰自我,政府則在不遺余力地搭平臺、強服務、促發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在這里強強聯合,在固本興新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報道組深入一線
調研中山企業轉型升級
“背后的故事”
《朝聞天下》9分鐘大幅報道主要聚焦:
→中山企業如何在數智化轉型中突破“無先例可循”的困局;
→中山政府如何通過搭平臺、注資金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中山市如何集中優勢資源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報道中提到,如今已成功搭建智能化工廠的家居企業,通過轉型升級成功實現成本大幅下降、效率大幅提升。但他們在轉型升級最初也面臨種種難題,這也是中山眾多中小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所要面臨的共性問題。
→中山市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
→紡織、家具、燈飾、五金等傳統產業占到了7成;
→99%以上都是中小企業。
成本上升,利潤下降,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但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不敢轉、不會轉、沒錢轉的困境。
針對企業面臨的共性技術難題:
→中山為企業提供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引進培育100多家智能化制造、數字化管理的軟硬件服務企業,組建了70人的轉型診斷專家隊伍,為企業提供免費診斷服務和一攬子智能化轉型系統解決方案。
→中山市財政5年拿出50億元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聯合11家銀行開展數字化貸款貼息,市財政對數字貸實行全額貼息,有效降低企業的轉型成本。
報道還關注到中山在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的同時,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各特色產業集群,集中優勢資源扶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報道提到,中山早在十多年前就引進培育了上百家光電企業,但同時也面臨著企業大多規模不大,產品附加值不高的難題。如何走出產業發展困境,中山選擇了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
→中山投資10億元,引進新型研發機構;
→組建了光電生物納米檢測與制造、可視化3D裝配與數字孿生、未來廣場與智慧城市等18個科研實驗室。
→今年中山將投入35.4億元,用于支持企業科技創新;
→發展新質生產力,力爭實現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5%,高新技術企業超3000家。
推進“懂行人”驅動
實現全產業鏈式轉型
近年來,我市把數字化智能化作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構建了“1+4+N”的政策體系,5年拿出50億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鏈條、全領域、全要素支持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掀起中山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熱潮。
來自中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方面的數據顯示:
→今年1—4月,中山有26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了62.3%;
→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8.7%;
→截至目前,全市有3036家企業完成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6成多。
中山正在樹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標桿示范。
目前,緯創資通建成世界“燈塔工廠”,完美公司入選工信部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
我市擁有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市級以上項目86個,其中省級以上32個、國家級2個,建設了28個省級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已認定和培育一批數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廠、示范車間、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
在高水平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賦能平臺方面:
→中山主動對接華為、西門子、博世、航天云網、涂鴉等國內外領先工業互聯網與數字賦能平臺資源,已成功引進中軟國際、華工能源等落戶中山。
→形成首批市級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供給資源池企業103家,提供三大類82套解決方案,累計帶動8500多家企業上云用平臺。
去年,中山以家電和燈飾照明兩大優勢傳統產業入選廣東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此為契機,助力中山爭創國家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以提前完成500家以上行業企業及配套企業的數字化改造升級為目標,積極探索家電行業‘現代園區工改+質量可信制造’的高質量發展模式,燈飾照明行業‘智能產品+數字金融’的高端化發展模式,力爭把中山轉型模式打造成為廣東省數字化轉型新模式”。
圍繞家電和燈飾照明等重點行業,中山將采取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驅動的升級模式。
“遴選優秀的數字化牽引單位,力爭推動產業鏈上400家以上中小企業在設計、制造、銷售、服務、管理等各環節的數字化升級,實現鏈式高效轉型。”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重點圍繞家電、燈飾照明等行業,認定3—5個市級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試點,用“懂行人”驅動方式,實施全產業數字化“鏈式”轉型。
【視頻制作?劉建滿】
編輯 范展顥 二審 魏靜文 三審?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