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國際博物館日臨近,中山“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在中山市博物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等國有文博資源體系持續完善的同時,中山民間文博的氛圍同樣濃郁。
它們遍地開花、各具特色,在豐富中山博物館體系的同時,也大大開闊了市民的視野。作為對國有博物館的有效補充,中山的民間博物館以其在垂直領域豐富而深入的藏品、別出心裁的創辦目的,多元地展現城市魅力,正在被更多市民所知曉。
中山市龍泉博物館:
上千盞古燈具折射燈都底蘊
中山市龍泉博物館坐落于“世界燈都”古鎮鎮,曾入選“廣東省十大民間收藏館”。

該博物館負責人蔡美娟是中山知名女企業家,也是中山收藏界的巾幗代表。她認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便將傾注其心血與財力的私人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
如今,龍泉博物館陳列區已逾2000平方米,分為古燈具展覽區、家具展覽區、古陶瓷展覽區、書畫展覽區、文化藝術創作區、南粵家具展覽區等六大展區,展品跨越中國文化數千年。據統計,龍泉博物館共收藏1000多盞古燈具,任游客們觀賞。

與此同時,龍泉博物館也已成為當地市民和中小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并已輻射到江門、珠海、佛山等珠江口西岸城市。幾乎每個月,它都會承接當地社團的文化活動,書法、美術、攝影、文學、音樂等藝術交流連綿不斷。
中山市參宮野山參文化博物館:
全方位科普“百草之王”
人參被譽為“百草之王”,具有重要藥用價值。在火炬開發區,有一家集科普、展示、科研、收藏和交流學習為一體的人參主題博物館——參宮野山參文化博物館。
“我們是國內最有規模的野山參博物館之一,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你能領略到人參大世界。”參宮野山參文化博物館負責人吳大明介紹,該博物館收藏了眾多人參珍品,設有人參歷史文獻區、人參采摘工具區、奇參閣、野山參廳、參王閣等全方位介紹人參的歷史、種類、采摘、生長環境與習性以及藥用價值,并成立了人參科研中心,致力研發人參相關功能食品和相關前沿科技。
據了解,人參生長超過6年才算成熟,而在野外自然環境中,人參要面對來自動物、氣候變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年份超過30年的野山參十分珍貴,百年老參價值更是不可估量。而在參宮野山參文化博物館,藏有一株藥齡高達130年的野山參王。吳大明說,野山參在清代以來被大規模采挖,現在的數量越來越少。也正因此,館內的100多支野山參藏品彌足珍貴。
黃圃鎮家庭軍事博物館:
豐富展陳訴說紅色記憶
黃圃鎮興圃大道西,一座不起眼的小樓房內,藏著一個別樣的紅色世界。年屆七旬的收藏愛好者吳惠森,傾盡積蓄在自家創辦“家庭軍事博物館”,展覽他20多年來收集到的3000多件紅色藏品,耐心地為訪客講述藏品背后的紅色故事。
從小樓房拾級而上,一樓到三樓的走廊墻壁上,掛著一張接一張的紅色畫幅,記錄著戰爭、戰役的歷史;三樓約200平方米的空間里,陳列著駁殼槍套、童子軍旗桿頭、紅軍草鞋等豐富的紅色藏品。這都是吳惠森多年來沿著革命足跡,輾轉全國各地“淘”回來的。

“文物是歷史最好的見證,我收藏這個是為了教育下一代。”吳惠森無償將家庭博物館開放為黃圃鎮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每年,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家庭軍事博物館都會增加一部分藏品。“整個展廳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鮮活教材,能讓更多年輕一代受到熏陶,從中獲取到奮進的力量。”
編輯? 陳彥? 二審 朱暉? 三審 林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