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教育的重點對象是青少年,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載體便是學校。”近日,在中山市環境科學學會與中山市東鳳鎮西罟小學共建“國際生態學校”儀式上,中山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鄧耀杰這樣表示。
今年是《廣東省生態環境教育條例》實施第一年,以此為契機,中山不僅在全省范圍內首次提出了“環保副校長”的創新概念,而且積極探索“國際生態學校”共建模式,進一步推動校園生態環境教育的開展。
讓“生態”走進校園
今年3月份,市生態環境局積極聯合市教育體育局,在全市啟動“國際生態學校”創建工作,引進先進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并積極引導學校設立“環保副校長”。
“國際生態學校”項目是國際環境教育基金會在全球開展的五個知名環境教育項目之一,是目前國際上面向青少年開展的規模最大的環境教育項目。而“環保副校長”將發揮專業優勢,指導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
“中山市環境科學學會作為社會力量,在共建進程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和任務,我們將發揮學會優勢搭建起政府和學校的橋梁。”在中山市環境科學學會與中山市東鳳鎮西罟小學共建“國際生態學校”儀式上,學會副秘書長岑鳳迎受聘成為該校“環保副校長”。
此前,中山市迪茵公學聘任三角鎮生態環境保護局副局長鐘岸良擔任該校“環保副校長”,邁出中山探索“國際生態學校”共建模式的第一步。“設立環保副校長,有助于架起學校和政府溝通的橋梁,讓更多的專業力量參與到學校的生態文明教育中。”鐘岸良這樣闡釋自己的新“職責”。
“‘政校合作’和‘校會合作’等多種共建模式的探索,能為學校引入更多社會力量,發揮出資金、技術、人才和市場等資源優勢,為生態文明教育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也為全市生態文明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鄧耀杰表示。
據介紹,“環保副校長”負責協助學校制定環保制度,確保學校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有序進行,并通過建立評估體系定期檢查成效;通過組織講座、展覽和主題活動,提升師生的環保意識和實踐能力,并鼓勵學校參與環保競賽和項目;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推動學校與生態環境保護部門緊密合作,共同促進學校將環保理念融入教育的進程。
助“生態”融入課堂
“我們整合課程資源,將生態環境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如在寫作課上布置生態話題的作文訓練,開展環保主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同時,我們積極組織各種環保實踐活動,讓生態文明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潤物細無聲’。”迪茵公學教師漆亞婷介紹,學校會組織春耕節活動,讓學生從中學習節約土地和水資源的重要性,理解農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認識到綠色生活和節約糧食的必要性,在實踐中體驗和感知環保的重要性。
“我們會請進市生態環保志愿者一起開展‘微光行動’,把廢棄塑料瓶、破損花盆、玻璃瓶等生活廢品,打造成一個個可種植綠植的花瓶藝術品,在傳遞生機的同時也將‘無廢’理念植入瓶中,真正實現‘萬物循環’。”西罟小學勞動學科老師介紹,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不僅讓同學們掌握了更多環保知識,也提高了他們對環境保護的熱情和行動力。
市生態環境局法宣科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山市生態環境局正在與市教育體育局緊密合作,旨在將生態教育和生態文化融入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目前,計劃將生態環境教育融入三個主要的課堂教育領域,包括科學、勞動等學科課堂,課外活動、拓展課程等第二課堂,以及社會實踐和家庭作業等第三課堂。
“我們期望通過這種多維度的教育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培養學生的環保科學素養,并最終實現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該負責人表示,生態環境文化融入校園,不僅有助于學生個人的成長,也為社會整體的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編輯 方嘉雯? 二審 曾淑花? 三審 吳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