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綠意盡染、院落干凈整潔、村民和睦相處、游客樂而忘返……4月17日,記者走進崖口村,目之所及處處如畫,行之所至步步入景。崖口,是名副其實的“網紅村”,也是全國文明村。近幾年來,崖口村不斷鞏固文明村建設成果,從人居環境整治、精神文明創建等方面多措并舉,實現“顏值”“內涵”雙提升。隨著人流量不斷變大,今年崖口村更是著重從交通發力,通過修建農路、增加停車位等有力措施,全面提升鄉村道路通行能力,增強市民游玩體驗感,助推“百千萬工程”落細落實。

新建農路
精準治理村內交通擁堵難題
清晨的陽光穿過云層,拂過田野間的點點翠綠,成群的白鷺在田野間舒展身姿。從崖口成片的稻田穿過,拐到煲仔飯一條街旁邊的小路,一條新修的農路出現在眼前。
“這是今年年初動工的農路,目前已經進入硬底化階段。”崖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譚錦鹍介紹,今年崖口村要進一步修建與外部連接的道路,為游客進入村提供多個入口選擇,緩解村內交通壓力。
稻田民宿、格桑花海、非遺巡游……一個個“爆點”項目,給崖口帶來人氣的同時,也給崖口帶來了美麗的“煩惱”。譚錦鹍坦言,整個村子最高峰時接待游客10萬人次,自己也曾被堵在路上2個多小時進不了村。
交通擁堵,游客體驗感不好,也影響村民出行,因此在節假日高峰時候,崖口村不得不采取交通管制的措施。“臨時交通管控是不得已而為之,不是長久之策。”譚錦鹍介紹,因此,今年崖口村計劃在南朗快線重開新路,讓游客進村時不必再經高速口和國道,可以直入崖口煲仔飯街和海鮮街。

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長1.5公里、寬8米的一期工程已經完工,且周邊已經設置好了停車位,余下的2條農路作為后續工程將于下半年完工。
除了該項工程之外,東堤周邊提升工程也是今年崖口村的重點工作。譚錦鹍介紹,崖口東堤是看日出、吹海風的網紅“打卡”點,特別是節假日,東堤的交通壓力大,人車混雜還沒有停車位,不利于管理。因此,為不影響周邊養殖戶,崖口村計劃年底枯水期,在東堤新建設一條8米寬的農路,屆時實現人車分流,同時增加觀光車設施、餐車停車區域,提升村民幸福感和游客體驗感。
系列活動
助力村子“顏值”“內涵”雙提升
行走在崖口村內,一排排屋舍白墻黛瓦、錯落有致。屋舍前,老人們悠閑地曬著太陽,孩子們在空地上追逐嬉戲,一幅和諧安寧、淳樸鄉風畫卷徐徐展開。
從新建的農路出來不遠,便來到崖口村打造的青蟹集散基地,院墻外商販正在卸貨,院墻內藍色的箱式集成房屋前,經銷商馮先生正在整理新鮮到貨的青蟹。他們剛從原來的海鮮街搬到此處2個多月,不久之后他們將在這里迎來更多同行。

“這里將成為村內的青蟹集散基地。”譚錦鹍介紹,原來的海鮮街就在馬路邊,道路狹窄且出現亂搭亂建、不好管理的現象,今年年初村里就計劃利用集益寺對面的現有空地,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并配備相應的標識,打造崖口海鮮“新地標”。
記者了解到,崖口青蟹集散基地將分為4期建設,目前一期工程已經完畢,以藍色基調為主,已有七八戶海鮮檔口負責人入駐,二期工程主打橙色基調,正在建設中,全部工程預計年底完工。屆時,不僅所有的海鮮檔口“成行成市”,也將為崖口青蟹養殖戶擴寬銷路。
除了基礎設施完善、人居環境提升整治之外,崖口村還從“家門口”的文明實踐著手,實現了“顏值”“內涵”雙提升。崖口村工作人員楊美英介紹,2023年至今,崖口村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驛站,重點培育文旅志愿服務品牌,開展“守護花海”、交通勸導等文旅志愿服務,涵養文明鄉風民風。同時,深挖本土非遺文化,將非遺、美食和國潮文化深度融合推廣,推動非遺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正是這系列改造提升和多元活動,為崖口村帶來了人流,帶旺了產業。數據顯示,崖口村2023年共吸引游客超250萬人次,崖口村也借助該契機,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現如今,崖口村民宿產業、特色“村咖”、集裝箱商業街、海邊集市等項目,疊合成一個長達幾公里、元素豐富的夜市集群,富民增收成效顯著,為“百千萬工程”注入了強勁活力。
編輯 范展顥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