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市政協十三屆十一次常委會會議圍繞“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促進傳統產業集群數字化發展”開展專題協商。這也是今年中山兩會后,市政協召開的首場專題協商會。

市政協委員們認為,數字化轉型是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他們建議市相關職能部門把握和適應數字經濟發展新趨勢,推動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市委常委、副市長葉紅光及市相關部門作了回應。
■熱點話題:
傳統制造業
數字化轉型仍存在制約
“我市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市政協委員、古鎮燈飾傳媒董事長曹利暉認為存在的突出問題有三點:一是頂層政策設計有待優化;二是數字化轉型對象內在動力不足;三是產業協同能力薄弱。龍頭企業大多圍繞自身供應鏈和業務生態開展工業互聯網建設,上下游未能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市政協委員、廣東明陽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郭獻清認為,我市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主要體現在制造業整體數字化水平不高,智能化水平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黏性不足和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賦能效果不明顯等方面。
結合自己所從事的商業服務業領域,市政協委員、簡愛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輯俐認為,中山在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促進服務業數字化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兩方面,一是技術支撐有待提高,中山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基礎不強,數字化智能化運用還不夠;二是頂層設計仍需加強,服務業在整體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存在差距。
市政協委員、哈工大機器人(中山)研究院院長王洪波則認為,我市數字化服務機構數量仍然偏少,缺乏龍頭引領。
■委員建議:
推進數據共享平臺建設
培養人工智能應用人才
針對目前中山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存在的問題,政協委員們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曹利暉提出,要深入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傳統制造業領域的轉化應用,加強財政政策引導和金融支持力度,推動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構建以產品智能化,帶動企業數字化,以企業數字化實現產業數字化的中山模式。同時,要積極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建設。郭獻清希望發揮中山優勢產業集群效應,按產業分布和精細化分工,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羅輯俐建議,市相關職能部門在智能化商業決策、提升顧客體驗、安全與監控、能源管理與環保方面、營銷與促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人才培訓與發展等7個方面予以引導和支持。
“在用AI技術為傳統產業賦能方面,中山能否乘勢而上搶占AI與數字化為傳統產業賦能的重大機遇,還需要政產學研各界作出更多更大的努力。”王洪波認為,中山應產學研協同推進集成創新,打造以數據為驅動的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
■政府聲音:
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業
邁出數字化關鍵一步
市發改局三級調研員陳光缽在會上回應說,近年來,為推動我市“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發展,市發改局主動對接香港數字產業,積極對接華為鴻蒙系統,出臺產業扶持政策,強化重點項目統籌調度,用好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下一步,該局將以“百千萬工程”為牽引,引導更多企業參與到“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中,同時,加強產學研用結合,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
市工信局副局長徐勇哲表示,近年來,該局把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作為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接下來,該局將以建設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為契機,實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三年攻堅,推動傳統產業集群轉型升級。
市科技局副局長蔣宇回應說,近年來,該局圍繞基礎研發、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支撐、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打造集平臺、項目、企業、人才、金融“五位一體”的政策體系,推動“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下一步該局將根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人工智能+物聯網”的創新需求,發揮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力量,進一步推動科技攻關“揭榜掛帥”,以科技創新促進傳統產業集群數字化發展。
市商務局副局長高曉波說,在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方面,該局近年來加強與主流電商平臺合作,加強主體培育和探索業務創新,并鼓勵人工智能+物聯網發展。接下來,該局將優化政策支持體系,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創新發展模式,推動優勢我市產業數字化轉型。
“‘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抓手,是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結合點。”市委常委、副市長葉紅光在專題協商會議上點評回應時表示,今年我市正在積極爭取申建國家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市里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各鎮街、各部門開展家電、燈飾照明等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工作。
葉紅光說,目前,我市已相繼出臺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科技創新強市十五條等政策措施,為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全流程、階梯式、多維度支持。中山還將抓住深中通道通車契機,積極引進大灣區先進的平臺商、服務商,發揮大灣區“科創+”“數字+”“設計+”的資源和優勢,為全市中小企業提供一攬子數字化轉型系統解決方案。中山還將以人才培育為企業打造產業集群數字化“強引擎”。
編輯? 張英? 二審? 黃廉捷? 三審?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