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用拐杖也能走了,腳不疼了,腿也直了,我還能下地種菜、帶孫子!”65歲的李姨(化姓)站在家門前上,輕輕抬起右腿,臉上綻放出久違的笑容。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對她而言卻是十余年疼痛煎熬后的重生……
一忍再忍,雙腿被歲月壓彎
李姨一生勤懇,年輕時挑水、插秧、砍柴,樣樣不落人后。可從十多年前開始,她的膝蓋開始隱隱作痛,像被細針扎著,雨天尤甚。她以為是“年紀大了,累的”,便一直咬牙忍著,痛得厲害時就吃片止痛藥。
“農村人,哪有那么多講究?能走能干,就不是大事。”她總是這樣說。可疼痛并未因她的忍耐而退卻,反而逐年加重。
近兩年,她的雙腿漸漸向內彎成“O型”,走路時像踩在棉花上一瘸一拐,最后只能拄著拐杖,無奈之下,她來到中山火炬開發區人民醫院關節外科求助。
接診的關節外科醫生錢岳鵬看到患者X光片時,心頭一沉:雙膝關節軟骨幾乎磨盡,內側間隙完全消失,下肢力線向內偏移達25度——這是典型的重度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若再拖下去,不僅無法行走,還可能引發心肺負擔加重、深靜脈血栓等嚴重并發癥。
精準手術,重塑行走希望
患者年過六旬,并伴有高血壓,手術風險不容小覷。錢岳鵬團隊沒有急于動刀,而是量身定制了一套周密方案:分階段進行雙側膝關節置換,先解決更嚴重的右側。
術前,錢岳鵬團隊利用三維建模技術,將她的膝關節“搬進電腦”,反復模擬截骨角度、假體匹配與力線重建。每一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影響患者術后能否平穩行走。
手術當天,錢岳鵬在患者右膝前劃開一道切口,耐心細致一一清除磨損的軟骨、增生的骨刺、病變的滑膜。隨后,他手持精密器械,在股骨與脛骨間進行毫米級的截骨操作,借助術中導航系統,將原本向內扭曲25度的下肢力線,一點點拉回正常軌道。

術前

術后
“這就像修復一座歪斜的老橋,不僅要換掉腐朽的橋面,更要重新打牢地基,校準方向。”錢岳鵬說,“我們置換的不只是關節,更是患者未來十年的行走自由。”
歷時1個多小時,人工膝關節穩穩植入,屈伸測試流暢自如。術后第二天,李姨在護士攙扶下顫巍巍站起,腳底第一次感受到久違的踏實。“我站住了!沒用拐杖!”她眼眶瞬間紅了。
一周后,李姨扶著助行器邁出了第一步;三個月后,右側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隨即順利完成了左側置換。如今,她已能獨自散步、買菜,甚至蹲下給菜地除草。

醫生提醒:疼痛非歲月勛章
對于李姨的病因,錢岳鵬推測是多年從事重體力勞動受壓,加上絕經后的骨質疏松所致。
“很多像李姨這樣的患者,把疼痛當作‘正常老化’,直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才來就醫。”錢岳鵬感慨道:“其實,關節疼痛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早發現、早干預,完全可能避免走到置換這一步。”
他提醒,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體重超標或有家族史的中老年人,一旦出現上下樓疼痛、晨僵、關節變形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