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經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兩熱”)疫情防控戰進入關鍵時期。這類疾病不僅會引發高燒和關節疼痛,對孕媽和胎兒、嬰幼兒還可能帶來額外風險。市博愛醫院醫務部副科長陳燕斐強調:“孕媽和寶寶都是基孔肯雅熱的高危人群,必須加強防蚊措施,密切觀察身體變化。一旦出現疑似感染癥狀,要第一時間就醫,并且主動告知醫生是否有蚊蟲叮咬史或疫區暴露史。”
■孕媽寶寶感染影響各有不同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為1-12天,傳染期從發病當天持續至第7天,臨床以發熱、關節痛、皮疹為三大主要特征。其中,關節痛常為首發癥狀,腕關節表現尤為明顯,且持續時間較長;發熱是患者就診的常見原因;皮疹多為典型的斑疹、丘疹或麻疹樣,伴有瘙癢。陳燕斐解釋:“孕媽和寶寶感染基孔肯雅熱后,臨床表現雖與普通人群類似,但由于嬰幼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孕產婦妊娠期免疫水平發生改變,受到的影響會更嚴重。”
對孕媽而言,感染可能增加多重風險:持續高熱可能刺激子宮收縮,提高早產概率;病毒還可能導致血小板減少,增加分娩時的出血風險。更需警惕的是,如果孕婦在圍產期感染,病毒可能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垂直傳播概率高達49%。而感染的新生兒可能面臨嚴重后果,可能出現腦膜炎、心肌炎等重癥,甚至可能增加神經發育異常的風險,比如自閉癥譜系障礙或語言發育遲緩。
嬰幼兒感染后,由于免疫系統不成熟,病情可能更兇險。陳燕斐提醒:“嬰幼兒無法準確表達不適,癥狀容易被誤診。比如突發高熱(超過39℃)且持續3-7天,可能引發高熱驚厥;軀干、四肢出現紅色斑丘疹,伴瘙癢,抓撓后易繼發感染。如果寶寶哭鬧不止、不愿活動或拒絕觸碰肢體,很可能是關節痛的表現,還可能伴有嘔吐、腹瀉、手腳冰涼、面色蒼白等,嚴重時會出現抽搐或意識模糊。”
■準媽媽寶寶感染各有應對辦法
“孕媽出現癥狀后要立即就醫,同時做好防蚊隔離,既能降低重癥風險,也能減少母嬰傳播可能,還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選擇分娩方式。”陳燕斐介紹,基孔肯雅熱可通過病毒核酸檢測明確診斷,目前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均能開展這項檢測。一旦孕媽媽確診后需立即隔離,避免被蚊蟲二次叮咬造成病毒傳播,“孕婦可使用含避蚊胺(≤30%)的安全驅蚊劑,同時配合蚊帳、長袖衣物等物理防護”。
此外,要密切監測體溫、胎心及宮縮,警惕早產發生,通過超聲評估胎兒生長情況。在退熱鎮痛方面,首選對乙酰氨基酚,要避免使用布洛芬等NSAIDs藥物,阿司匹林絕對禁用,否則會增加出血風險。陳燕斐特別提醒,孕媽媽應到定點醫院就診,其中市博愛醫院是重癥孕產婦、兒童基孔肯雅熱感染救治定點醫院,如果出現癥狀需及時就醫。關于分娩方式,她補充:“若未合并胎兒窘迫等產科問題,可嘗試自然分娩;若孕婦出現持續高熱、關節疼痛影響活動,或胎兒宮內狀況不佳,需考慮剖宮產。”
對于嬰幼兒,陳燕斐列出明確的緊急就醫指征:發熱超過24小時不退、皮疹伴皮膚發涼或瘀斑、拒奶、抽搐、意識模糊,以及異常哭鬧、手腳冰涼或面色蒼白,出現這些情況必須馬上送醫。在防蚊措施上,她特別強調:“2個月以下嬰兒禁用任何化學驅蚊劑,只能依賴物理防護;2個月以上幼兒可使用含避蚊胺(≤10%)或派卡瑞丁的兒童專用驅蚊劑,但注意避開面部和手部。”
陳燕斐介紹,日常生活中,大家也應定期清理花盆托盤、廢棄容器里的積水,從源頭減少伊蚊滋生;家里裝上紗窗紗門,嬰兒床和推車也配上蚊帳,給寶寶多一層防護;外出時穿淺色長袖衣褲,盡量避開清晨、黃昏蚊蟲活躍的時段。此外,大家還可以通過懸掛艾草、香囊等方式防蚊。
記者 陳雪琴 通訊員 何金釗
◆編輯:吳玉珍◆二審:張耀文◆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