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高溫天氣持續,不少市民長時間躲在空調房中享受清涼。然而,醫院接診的“空調病”患者也隨之增多,出現頭暈乏力、關節疼痛、腹瀉等癥狀。對此,坦洲人民醫院中醫科專家雷偉指出,空調雖好,但使用不當易致病,尤其在中醫看來,過度依賴空調會擾亂人體陰陽平衡,損傷陽氣。
■“空調病”不是小事,這些癥狀你中招了嗎?
前兩天,30歲的王先生因工作原因長期待在空調辦公室,最近卻頻頻感到四肢酸痛、食欲減振、容易疲勞。經中醫診斷,他患上了典型的“空調病”。雷偉解釋,空調制造的“人工寒涼環境”與自然節律相悖,若使用不當,不僅傷身,還可能埋下慢性健康隱患。
■中醫解析空調三大危害:
雷偉說,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使用空調不當會對市民產生三大危害。一是寒邪入體,傷陽氣。空調冷風直吹易使寒邪從口鼻、皮膚侵入,傷及肺、脾、胃,導致感冒、腹瀉、關節疼痛等。特別是女性,可能出現月經不調、怕冷等問題。
二是汗出不暢,濕毒內蘊。夏季應“使氣得泄”,而空調抑制出汗,造成濕熱滯留體內,引發痤瘡、濕疹、頭昏沉等“濕困”癥狀。
三是空氣干燥,耗損津液。空調除濕功能過強會導致肺陰受損,表現為口干舌燥、皮膚干燥、干咳等,尤其是陰虛體質者更需警惕。
■中醫推薦:這樣用空調才健康!
●溫度適中:建議設定在26℃~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7℃,夜間適當調高1-2℃。
●避免直吹:切勿讓空調直接對頭頸、腰腹、膝蓋吹,可加裝擋風板或采用間接降溫。
●定時通風:每2~3小時開窗10分鐘,并搭配加濕器或放一盆水緩解干燥。
■用空調要注意體質差異:
●陽虛/氣虛人群:少開空調,注意保暖;
●濕熱體質人群:可適度使用,同時運動排濕;
●老人兒童:重點護住肚臍和后背。
■出現不適?中醫有妙招
雷偉表示,如果已經出現受涼癥狀,可用生姜紅糖水、蔥白豆豉湯驅寒解表;平時也可飲用紅豆薏米粥祛濕、桂圓紅棗茶補血溫陽。此外,艾灸大椎穴、按揉足三里、溫灸關元穴等也有助于增強抗寒能力。
小貼士
傳統防暑方式更養生
雷偉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嘗試物理降溫法,如穿棉麻衣物、使用涼席、扇子納涼。飲食方面,西瓜皮煮水、烏梅湯既能生津止渴,又符合夏季養心的養生原則。
空調是現代生活的好幫手,也是把“雙刃劍”。她提醒廣大市民,科學合理使用空調,配合食療、穴位保健和適度運動,才能真正實現“夏長而不傷”,既享清涼,又保健康。
記者 蔡偉強 張春燕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