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圣賢醫生正在拍攝短視頻。本報記者 繆曉劍 攝
林秀峰醫生正在與同事進行交流。本報記者 陳雪琴 攝
白大褂一穿,他們是醫院的專家醫生;手指點開短視頻平臺,他們是被網友熟知的“網紅”科普博主。
在數字時代,隨著短視頻的火熱,中山有不少醫生開始“跨界”,在網上找到與大眾溝通的橋梁。部分醫生甚至收獲了近百萬粉絲,最火的一條視頻播放量近9000萬。
在他們看來,平日在診室看診,可能每天只能面向三四十人進行科普,而通過短視頻,要傳遞的健康知識和理念,可以更快速度輻射更多人,達到更廣的范圍。
近日,記者采訪了兩位活躍在短視頻平臺的醫生代表,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和看法。
●“網紅”醫生蘇圣賢:
科普疼痛防治知識擁有近百萬粉絲
“這4個行為很傷腰,你可能一直沒注意到。第一,無靠背癱坐。腰部呈懸空狀態,時間長了,腰酸腰痛,腰椎退化。最好放一個靠背,緩解一下腰椎壓力。”近日,在市人民醫院疼痛醫學科的醫生辦公室內,該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蘇圣賢,正在科室同事的幫助下拍攝短視頻。
拍攝過程中,他的語氣鏗鏘有力,用詞簡潔易懂,并且配上相關演示,讓觀看者在了解重點知識的同時,也可以跟隨著做相關動作。
在中山市,蘇圣賢可謂是聚集高人氣的“網紅”醫生。他的抖音號“疼痛科蘇醫生”擁有粉絲量53.8萬,收獲304.5萬贊;微信視頻號“疼痛科蘇大夫”擁有粉絲量41.5萬,收獲69萬贊。這兩個賬號的粉絲量達到近百萬。
“頸椎健康的大實話,一般人我可不告訴他。”“如果你能做到這些,那你一定不會有這些痛。”“頸椎曲度變直,最怕你做的五個動作。”……作為疼痛醫學科的專家,他科普的內容大多與疼痛防治知識相關,同時也會涉及“泛醫學”內容如糖尿病防治、高血壓防治等,并拍攝患者就診過程、科室的日常等。
他拍攝的200多個視頻中,頻頻出現單條轉發量破10萬的“爆款”,最火的一條視頻播放量達到近9000萬。其中,以“頸椎曲度變直,最怕你做的五個動作”為主題的微信視頻號短視頻,還引起“新華社”等視頻號關注,被引用轉發。
“我國慢性疼痛患者超過3億人,患者群體巨大,許多患者如果能在早期改變生活方式,是可以實現疾病逆轉的。”談起拍攝短視頻的初衷,蘇圣賢告訴記者,或者大家在疾病還沒發生的時候,就已經進行預防,將可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另外,由于疼痛科是新興學科,在國內發展的時間不到20年,蘇圣賢希望通過科普,讓更多網友了解疼痛科,懂得什么情況下應該到疼痛科就診,從而達到分診的目的。
“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短視頻方式進行科普傳播,效果更好,同時此前網上也流傳很多不合理的治療信息,我也希望通過正確的科普,幫助大家避免‘踩坑’。”他告訴記者。
因此,在三四年前,他已經開始支起手機支架,為自己拍攝短視頻傳播健康知識。不過,一開始由于定位不夠清晰,視頻號只有幾千名粉絲,從去年開始,他進行更精準定位,并認證了醫療科普賬號。在科室同事的協助拍攝下,賬號粉絲量快速增長。
尋找流量“密碼” 讓更多患者獲益
為了達到更好的科普效果,這位醫學專家也在尋找流量“密碼”。
“其實視頻火不火也挺難琢磨的,有的視頻我覺得拍得不錯,卻并不火,而有些視頻,我覺得可能拍得不算特別好,卻出乎意料地火起來。”蘇圣賢說。
經過研究,他告訴記者,總結出來規律是“不能光進行口播,還要配以演示動作,并且表現要盡量幽默化,同時解說詞要盡量提煉出關鍵詞,讓網友能記得住、看得下去。”
“有時候還得賣一下關子,開頭有一些懸念,這樣網友才不會一下劃走視頻,并且能有更完整的瀏覽量。”他笑著說,此外,內容要多元化,除了科普內容,他還會拍一些門診的內容,或者講解心靈雞湯等,拍攝風格也不斷變化。
目前,他的視頻賬號后臺數據顯示,粉絲年齡層80%在40至60歲之間。他的視頻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和正能量的回復。
“蘇主任,你好,你為疼痛患者消除疼痛簡易操很好,學著做你編輯的操,可減輕疼痛,為你點贊。”有網友回復。還有的網友做起了“課代表”,在評論區為其他網友總結蘇圣賢醫生的動作文案。
蘇圣賢也常與粉絲進行互動,回答粉絲提出的問題。如今,也有部分看過視頻的省內外患者看過視頻后,對疼痛醫學科有更多了解,慕名前來醫院就診。
“我很高興能成為一名公益科普的醫生,并且能幫到這么多網友,內心很有成就感。”蘇圣賢說。
如今蘇圣賢的帶動和培訓下,醫院里有更多醫生開始嘗試拍起短視頻,對健康知識進行宣傳。“在短視頻時代,醫生也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嘗試,通過公益宣傳讓更多患者獲益。”蘇圣賢表示。
●生殖科專家林秀峰:
多年前已“活躍” 在短視頻平臺
在中山,除了蘇圣賢醫生熱衷于開展短視頻科普,中山市博愛醫院生殖分院主任林秀峰也在為科普正確的健康知識而努力。
近日,記者見到林秀峰醫生時,她剛結束一臺手術,略顯疲憊卻難掩眼中的熱忱。從2022年6月開始,林秀峰便在“抖音”平臺活躍了起來,她希望通過20多年的生殖醫學臨床工作經驗,讓更多人了解科學孕育知識。
“當時中山還沒興起短視頻科普,我就想著試試看。”談及做短視頻的初衷,林秀峰坦言,一方面,線下求診病人數量不斷增加,讓她意識到僅靠傳統的面對面診療,難以滿足大眾對生殖健康知識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在參與學術交流活動時,她也敏銳捕捉到行業借助新媒體傳播醫學知識的新趨勢。
事實上,早在她涉足短視頻之前,市博愛醫院就已開發相關小程序,為有試管嬰兒需求的人群搭建起了解平臺,這也為后來“多條腿”走路——短視頻傳播奠定了基礎。
胚胎給未來爸爸的話、不懷孕就要做試管、美國“30歲”的凍胚寶寶出生、醫生如何看待王寶釧挖野菜……細看林秀峰的上百個視頻不難發現,她更新的內容既有真實病例的細致講解,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病癥;也有結合當下熱點話題展開的科普,以新穎視角吸引大眾關注;還有日常參與學術交流、科普下鄉等工作的記錄,讓觀眾走近醫療工作者的日常。
專注于把每個視頻內容講透徹
如今,拍攝科普醫療短視頻的“網紅”醫生不在少數,在短視頻內容泛濫的時代,如何做好醫療科普?
“一些博眼球的標題、標新立異的話題,確實能迅速抓住讀者目光。”林秀峰直言,她并不追求流量至上,而是專注于把每個視頻內容講透徹,讓觀眾切實感受到專業度,對每一個視頻負責到底。
在林秀峰看來,網絡環境復雜,充斥著大量質量參差不齊的視頻。年輕受眾辨別能力相對較弱,若接觸到不良信息,很可能受到誤導,甚至出現非法取卵、代孕買賣等違法念頭。
因此,科班出身的醫生借助短視頻進行科普意義重大,不僅能傳播專業知識,還能展現醫院真實的醫療工作氛圍,展示正規醫院的“江湖地位”,提升其公信力,引導患者選擇正規渠道就醫。
她表示,每次選定好拍攝主題后,她都會查閱相關文獻,穿插專家的新觀點,客觀冷靜地講述事實,既避免讓病人產生誤解,也不會制造焦慮情緒或過度渲染樂觀前景。
她的短視頻,受到眾多網友的點贊,經常有網友提問關于生殖健康方面的問題,她也會在評論區進行篩選回答,并就高頻問題進行單獨的視頻講解。
不過,在采訪中,林秀峰也提到一些問題,盡管日常拍攝、剪輯視頻需要“搶時間”,克服諸多困難,但是也會遇到一些“受挫”的問題:如直播時的意外中斷。
回想起2022年7月的一場直播,當時上千人在線互動留言,氣氛熱烈。然而,由于生殖領域部分專業詞匯被平臺列為違禁詞,直播被迫中斷。
“一開始我們滿懷期待,作為醫院第一批嘗試線上科普的醫生,確實很難一下子摸清平臺規則。”談及此事,林秀峰仍難掩失落,那次直播,團隊做了充分準備,還聯合減重門診的“網紅”醫生俞奇共同進行答疑,最終卻未能順利完成,實在令人遺憾。
“醫院日常工作本就十分繁忙,每次拍攝視頻都是擠時間完成。”林秀峰無奈地說,整個團隊全身心投入醫療工作,沒有足夠精力去深入研究直播行業規則。
因此,她迫切希望相關部門能給出明確指引,清晰劃定直播紅線,讓醫療工作者能快速“避坑”,從而更高效地服務廣大市民。
統籌:記者 王帆 采寫:記者 王帆 陳雪琴
◆編輯:吳玉珍◆二審:陳吉春◆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