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三次來做針灸了,非常方便,從家里步行過來只要十分鐘。”近日,家住中山港社區的梁阿姨來到火炬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做針灸理療,她表示,現在社區醫療機構提供的中醫藥服務已非常全面。

10月19日上午,市民在火炬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體驗中醫理療。記者 王云 攝
近年來,火炬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外引進、內培養”,不斷提高中醫藥人才隊伍能力水平,目前該中心配備有33名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其中中醫類別碩士研究生11名,優秀中醫藥人才扎根基層,助力社區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
11名中醫藥人才扎根社區
27歲的歐鐳穎是火炬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于2022年引進的一名碩士研究生,現于該中心中醫館工作。“我在社區工作一年,最大的感受是,社區是一個很鍛煉人的地方。在臨床工作中,不僅需要提升自身的診療水平,還需要和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需要更全面的工作能力。”歐鐳穎說。

10月19日上午,在火炬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一位醫生在給小朋友把脈。記者 王云 攝
近年來,火炬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多渠道開展人才聘用工作,至今共有碩士研究生22人,其中醫學類專業技術人才11人。其次,該中心加強與人社部門、社區居委、三甲醫院等部門的溝通合作,通過篩查、推薦的方式發掘當地人才資源。
為了給引進的中醫人才充分施展的舞臺,火炬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市中醫院合作共建省級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層實踐基地、開展“省名中醫工作站”“名醫工作室”建設,邀請省市專家到基層坐診、教學,不僅促進年輕人才提升知識技能水平,也讓群眾在“家門口”能享受到三甲醫院的優質服務。
人才助力社區中醫藥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人才的引進也促進了火炬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工作的開展。據該中心中醫“治未病”中心股長梁麗紅介紹,火炬開發區已將“中醫館”再提升工程及張家邊、博凱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閣”建設納入了2023年火炬區十件民生實事,爭取到2025年,轄區內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均設立“中醫閣”。中醫館、中醫閣可為群眾提供中藥飲片、中醫藥適宜技術、中醫藥健康管理、中醫藥科普宣教活動等。“我們也在轄區內不斷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目前中心可開展中藥飲片、針刺類、灸類、刮痧類、拔罐類等中醫藥適宜技術,并開展穴位埋線、穴位貼敷等中醫特色診療技術。”梁麗紅表示。

火炬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館。記者 王云 攝
近年來,火炬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中醫藥文化長廊、中醫藥文化墻、中醫器具展示、中醫藥科普書籍等形式推廣中醫藥文化,讓中醫藥深入群眾,惠及群眾。未來,該中心將打造區級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培訓基地,同時打造集區域醫療、人才培養、科研教學、技術傳承、健康產品、健康宣教于一體的“中醫診療中心”,造福更多群眾。
中山“15分鐘優質中醫藥服務圈”全面建成
市衛生健康局副局長伍中慶介紹,中山在全省較早建成了市-區域-鎮-村(社區)四級中醫服務體系,全市東西南北四大片區設立區域中醫醫院,“15分鐘優質中醫藥服務圈”全面建成,中醫藥服務觸手可及。
據了解,中山圍繞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擴容提質和均衡布局,發揮龍頭引領和輻射作用,通過“名醫下基層”“醫聯體”“專科聯盟”“特色人才培訓”等多方式結合,帶動基層醫療機構不斷提升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網格化布局2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館、21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中醫閣,在群眾“家門口”就能提供特色明顯、技術適宜、形式多樣、服務規范、價格平廉中醫藥服務。
伍中慶表示,目前全市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設立“中醫館”,100%能開展8類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全市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100%能開展6類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率先建立起市、區域、鎮、村四級中醫藥服務網絡、“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和中醫康復服務網絡。同時,中山落實“中醫館”再提升及“中醫閣”建設工程,實現中醫藥人才倍增工作任務及中醫藥強基計劃,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記者 周映夏 通訊員 鄧波 曹水和
◆編輯:龍慧◆二審:陳吉春◆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