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機器人體驗現場。 文波 攝特斯拉賽博越野車展示、機器狗表演、星際模擬駕駛、編程機器人對戰……5月16日—17日,中山市弘科未來學校舉行以“We Make The Future 弘科未來x人工智能”為主題的第二屆科技節,聯動特斯拉、編程貓、科大訊飛、STEMHUB等頭部科技企業,圍繞人工智能、機器人編程、科學實驗等前沿領域,通過沉浸式體驗與互動展示,全方位呈現學校在科技創新教育與人才培養方面的成果,探索“AI+教育”新模式。
■聯動頭部科技企業展現前沿科技
“哇,好炫酷,它和普通汽車完全不同。”活動現場,特斯拉賽博車震撼登場,師生爭先近距離感受科技的魅力,思考先進技術如何重塑生活形態。
游園活動現場,學校邀請特斯拉、科大訊飛、編程貓、火星蜂巢實驗室、恩孚科技等頭部科技企業走進校園,帶來眾多深度結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科技的展品,通過成果展示、互動體驗等形式,讓廣大師生沉浸式體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進一步完善以科技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
在機器人課程展示區,AI機器狗表演動感舞蹈,吸引一大批孩子駐足;星際機器人探索展區,“星球來客”與學生問答互動,同學們在游戲中解碼AI邏輯;在機械臂展臺前,學生們通過手柄操控機械臂進行抓取,直觀理解杠桿與齒輪傳動的原理;在人機象棋對弈區,同學們收獲“人機對戰”的新奇體驗;“火星探索課程”則引導學生從地球出發認識太陽系,探索生命科學、地外環境和火星移民等熱點話題。
“今天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現場體驗項目。”火星蜂巢實驗室聯合創始人胡曉贇介紹道,機器人、人工智能、火星探索、程序編程、創意設計等項目,融合數學、工程、科學等科目,以情景式教學,展示人工智能無限可能的同時,幫助學生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前景,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激發對科技創新的濃厚興趣和探索熱情,取得“1+1>2”的培養效果。
■將人工智能通識課納入全學段教學
科技節開幕式上,名為“橋梁—2150”的AI舞臺劇驚艷亮相,劇中,數字人用一座橋串聯起歷史、科技與未來,令人耳目一新。
阿丁萊幼兒園園長韓靜是開幕式的總策劃,談到該劇理念時她表示,橋梁是“連接”的象征,是突破界限的勇氣,就像科技教育要打破學科分界,“我們想告訴孩子們:科技不是炫酷,更重要的是用技術解決問題,同時傳承和弘揚文化根脈。”
中山市科協主席胡子冠對弘科未來學校的科技教育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這次科技節將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對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節現場,恩孚科技創始人補淼女士以“與人工智能同行”為題進行主題演講。她表示,人工智能時代對人的要求發生了巨變,她希望同學們永遠保持三種“原始”能力——提問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犯錯”的能力。“技術會不斷刷新,但人性的溫度永遠需要你們來守護。”
該校創始人、理事長黃翔表示,當AI成為職場“新同事”,技術在奔跑,教育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跨領域能力,如發現問題的敏銳力,跨界融合的創造力,攻堅克難的應變力,而科技創新課程與實踐活動,正是培育這些核心能力的沃土。
為此,新學期開始,弘科未來學校將人工智能通識課作為校本特色課程,從小學到高中全學段覆蓋,讓每個孩子系統學習AI思維、編程基礎與技術倫理。
■從幼兒園到高中,科技創意點亮學生未來
游園活動現場,從阿丁萊幼兒園小朋友的自制卡丁車、機器人互動項目,到小學、初中、高中的科學創意探索和科技作品展示,一系列活動集科學教育與科技體驗于一體,為學生們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學習的平臺,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幼兒園不是小號的實驗室,而是放大的游樂場。”阿丁萊幼兒園園長韓靜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家,科技節讓孩子在玩螺絲刀、搭積木等活動中,自然而然愛上問“為什么”,讓探索變成一種本能。
記者現場看到,小學部展區內,老師們化身“魔法師”,以炫酷實驗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初中部的科技展區同樣人聲鼎沸,初一A班的盧彥墨和設計小組成員興致勃勃地介紹其精心制作的“口算閃電戰”游戲。“項目融合游戲與四則運算,通過搶答形式進行。AI會根據回答的速度和正確率動態調整難度。”盧彥墨說道,通過設計和制作,他深入了解了AI運行的底層邏輯。信息技術老師陳旗堂表示,這種沉浸式體驗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有力補充,值得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進一步探索與應用。
學生王美璇對“魔法探險家”項目情有獨鐘。她興奮地分享道:“這個項目太有趣了,我好像真的變成了一個擁有魔法的探險家。”她坦言,科技節讓她學到了許多課堂外的知識,更激發了她探索生活中物理現象的熱情。
科技教育中,如何平衡人工智能、編程等新興領域與傳統學科的關系?弘科未來學校執行校長、普通高中部校長何晉中認為,基礎學科與人工智能的學習是相輔相成的。編程和AI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還有助于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機器人設計涉及物理力學,能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科技教育是未來人才培養的核心。”人工智能的發展讓學生從“死記硬背”轉向“活學活用”,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未來,學校將致力于從跨界融合突破、真實場景賦能、認知升維設計、AI與人文融合等方面繼續突破,讓學生成為未來世界的“共建者”。
記者:楊健 黃蔚淳
◆編輯:吳玉珍◆二審:陳吉春◆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