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芙鎮中小學2023年中華經典誦讀比賽,學生們表演吟誦經典。

坦洲林東小學的學生們表演吟誦節目。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早晨七點半,瑯瑯讀書聲從三鄉鎮白石環小學傳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驗學校,這所鄉村小學已將經典誦讀堅持了14年,
“目前,全市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市教研室的教學教研常規工作。”最近,在市教師發展中心開展的一場教師培訓中,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研員林曉潔介紹,目前全市共有104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驗學校。
書聲瑯瑯潤心田
“自從加入了每天三次的誦讀功課,孩子們不僅知識面拓寬了,閱讀興趣、理解能力、寫作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三鄉鎮白石環小學語文老師曾青竹表示。
“經典誦讀通過言語表達的藝術,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開闊胸懷,感受人生意義。”曾青竹談起學校堅持在學生中開展經典誦讀時表示,“誦讀可以啟發學生們的思考,提高文學素養的同時,更從中華經典文化寶庫中汲取營養,學會怎么做人,怎么對事,怎么對物。”在月初舉行的三鄉鎮小學朗誦展演大賽中,白石環小學以《永遠的九歲》參賽,“我們的8名小演員里,年齡最小的只有8歲,最大的不超過12歲。孩子們在表演時感情特別投入,朗誦起來很有感染力。”因為朗誦,孩子們不僅跨越時空共情了這位中國年齡最小的革命烈士小蘿卜頭——宋振中,也因為朗誦,孩子們得以重新審視并珍惜眼前的生活。
同是在三鄉鎮,新民學校也一直圍繞“傳承文化”“經典入校”“國學誦讀”核心內容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校園工作。“我們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學生理解傳統習俗背后的意義與故事,與傳統文化建立深厚的情感鏈接。加深學生對于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理解,使這些文化元素成為學生心中的‘種子’,在學生每次接觸到相似的文化元素時觸發并加深學生的印象。”校長林文海介紹,學校開展了系列傳統文化展示活動,如“傳統文化展演”“古詩詞文化藝術節”“經典誦讀”等,并在校內按年段設置不同誦讀內容。
“現在大多數實驗學校都做得非常好。”林曉潔表示,從全市范圍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驗學校中,小欖鎮、南區街道、南頭鎮、東區街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整體推進較早、水平較高且均衡的鎮街,東鳳鎮、黃圃鎮、石岐街道、板芙鎮、三鄉鎮、南朗街道等鎮街則表現在學校特色突出,“近年來,市教研室對全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進行全盤思考和全面布局,以‘市級統籌,鎮街發力,學校自主’的思路推進,充分發揮實驗學校的先行探索和輻射引領作用,帶動非實驗學校積極參與。”
書聲入耳更入心
“葉嘉瑩先生說,聲音里,有詩歌一半的生命。我想說,聲音里,有文字一半的生命。無論詩歌還是散文,甚至論文,如果你朗讀出來,你都感覺到言語生命動能。”中山二中傳統文化教研組長劉禮娜老師,曾獲教育部首屆“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高中組全國三等獎,并曾與中國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面對面吟誦,她從實踐得出結論,“中國的詩文通過吟誦的方式更能展現其中韻味。我希望通過不斷地推廣,同學們都能喜歡上吟誦這種新的誦讀方式。”
2019年為參加“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劉禮娜撿起了大學時曾選修過的吟誦,在她看來古人的吟誦自成天地,能通過韻律、節奏、情感創造出更豐富的文學想象空間,“一首詩詞,經過吟誦后,對人所產生的影響不可估量。”她至今記得所帶的第一批吟誦的學生,在畢業之際圍繞著她吟誦《登高》,獨特的韻律,平仄的音調,飽滿的情感,讓她至今難忘。盡管吟誦對于現在的她而言是信手拈來,但大學畢業后她也有很長一段時間將“吟誦”束之高閣。
“讓一個堅持傳統教學方式的老師,接受、學習并用吟誦的方式教學,有一段路要走。”劉禮娜表示,吟誦有獨特的美學標準,如果能從小開始接觸,更能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但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我也是在教學十多年后重新撿起來之后,慢慢發現了吟誦之美。”
中山市大信學校是中山市第二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驗學校之一。該校1-6年級語文課里面的所有古詩詞教學,都采用吟誦的方式上課。“為了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專門采購了專業的吟誦教材,供語文教師們學習借鑒。”學校教導處副主任王妍介紹,學校在推廣古詩詞吟誦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曾經用了一年時間開展全校互聽互評課的方式推廣的吟誦教學,即每位語文老師在校內公開課都上吟誦課。
同時學校還設立了“余音繞梁”吟誦特色班,班上50個學生人人都會吟誦小學階段所有的古詩詞。最為有趣的是,這個吟誦特色班圍繞吟誦特色創建了班徽、班歌、公眾號。“為了深入學習吟誦,班級將一到六年級的課內外古詩吟誦材料都集合成冊,全班每天進行15分鐘吟誦活動,每周還開展主題吟誦的學習課程。”該班的班主任謝舒彤介紹,目前學生們已累積學習課內外古詩詞共計288首;到了六年級的時候,全班學生將通過用吟誦的方式提前學完整個初中的古詩詞。
“現在每年一期的詩韻中山比賽等等這些詩詞比賽,我們都是以吟誦的方式參賽。”劉禮娜說,“以賽促教”正引領著吟誦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并接受。
誦讀對人的影響不言而喻。“在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同時,我們也在積極搭建家校共育、社會參與的渠道和平臺。”林曉潔表示,家庭和社會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力量,不僅能拓展學校教育的深度、廣度和效度,也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機滲透,營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引導青少年在全環境育人場域中成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
記者 閆瑩瑩 林燕英
◆編輯:龍慧◆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