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紀念中學火炬二中老師用“一體機”上課。
火炬二中引進德育管理系統,通過大數據檢查和評比宿舍。
火炬二中學生刷臉“吃飯”。
翠亨小學的學生刷臉進書房借閱書籍。
新學期第一周,神灣鎮神灣中學的學生們發現班級門口有了新變化:一個長方形的“顯示屏”懸掛在所有班級門口上。同樣,位于坦洲鎮的中山市現代職業技術學校坦洲校區也出現了近似的一幕:各個班級的門口都安裝上了電子班牌。
班級電子牌是我市教育數字化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截至2022年底,我市教育已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全市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
近年來,為了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我市陸續頒發了10多個相關文件推進教育數字化工作,如2017年的《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進一步提升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實施方案的通知》、2019年的《中山市教育信息化專項培育項目管理辦法(試行)》、2021年的《中山市智慧教育專項資金管理辦法》、2022年的《中山市中小學移動學習終端管理工作指引(試行)》等。
政策上的支持吹響我市教育數字化的號角,專項資金的安排保障了全市教育數字化工程步步落到實地。據統計,近三年來,我市投放在學校數字化工程上的費用已超過2億元,其中2021-2023年市級數字化投入1.656億元(未包括鎮街的投入),新建的兩所高中永安中學和煙洲中學均投入3000萬元。
市教育技術中心主任孫仲廉告訴記者,推動我市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快速發展一直是常抓不懈的工作重點。據他介紹,早在2004年,我市就啟動了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工作,當年全市學校100%實現了“校校通”,即光纖進校園。之后,我市很快又實現了網絡多媒體資源應用“班班通”。
?教學 從黑板到“一體機” 教、研、評、測革新中
在中山從事教學一線工作的語文教師林淑玲,對于中山教育數字化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黑板變成了“一體機”。
她用一支粉筆在黑板上寫寫畫畫,給學生講解語文知識已近20年,不過幾年前教室安裝了多媒體一體機,她感嘆現在只需播放一段小視頻或一個PPT,就能讓學生明白她以前寫半天文字表達的意思。
擁有18年教齡的盛老師,是南朗小學的一名英語老師。回首以前的教學情景,她說當年教室內只有殘舊的講臺,自己用一臺錄音機加一盒磁帶上英語課,現在卻能通過希沃一體機,調動視頻、音頻,播放PPT等開展英語教學,課堂更活潑有趣。
在坦洲鎮從事美術教學工作的全亞玲老師,談及教育智慧化時坦言,對于美術教學來說,用數字化教學裝備還能更好地展示藝術家的作品和創作過程,相比傳統課堂要更豐富、更直觀。
顯然,數字化的教育裝備讓我市的教育基礎條件發生巨大改變,這些信息化、數字化的教學裝備,催動著我市教育從教學方式、授課手段、課堂評價等多方面不斷革新,推動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在大豐小學,從事一年級教學的梁老師一邊上課一邊“錄課”。安裝在教室上方的高清智能錄課設備,不但能自動捕捉錄制學生回答問題的場景,還能在老師“講”和學生“答”之間快速切換鏡頭。據介紹,大豐小學全校20間課室都配備了高清錄課設備。有了錄課設備,學校開展評課和教研效果直線提升。
在火炬二中,每次上公開課,學生們都很興奮,因為他們人人可以拿起手中的平板,快速觸點屏幕,即時回答老師的問題。而在教室正前方的“一體機”上,學生的答案已形成數據模型展現出來了。
記者了解到,這些數字化的教學裝備,配備了先進的教學系統,附帶著強大的交互功能,同時鏈接了國家和多個省市的教育資源平臺。在教學中,其儲備的海量教學資源為老師們備課、教研、培訓、評課帶來諸多便利,而在課堂中,其強大的交互功能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極大調動學生的興趣,提升教學到達率。可以說,通過這些教學裝備,老師們能輕松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情境化、智能化、互動化。
基于數字化教育裝備的諸多優勢,我市在推動教育數字化道路上把更換和升級教學裝備作為開篇。幾年來,我市通過各種方式安排和籌集資金,分步安裝和更換校園數字化教學裝備。
以三鄉為例,從第一臺教學“一體機”到全鎮公辦學校所有教學班全部配備“一體機”,用了三年多的時間。2020年,三鄉鎮政府投入360萬為全鎮10所公辦學校添置了143套交互智能教學一體機,2022年通過企業和個人捐贈,又為公辦學校添置53套交互智能教學一體機。
孫仲廉介紹,從以往的小屏幕電視機加電腦變成投影加電腦,再到近幾年的大屏幕“多媒體互動教學一體機”,我市教育裝備數字化在不斷升級迭代。
?管理 刷臉吃飯住宿進校園 學校管理走向大數據
在迪茵公學的飯堂,學生們刷臉就可取餐吃飯。這所學校創辦之初就引進了數字化管理系統,其中包括飯堂學生就餐系統。該校相關負責人吳建新告訴記者,數字化的校園管理系統讓學生就餐便利,也能讓家長清清楚楚看到孩子的“消費清單”。
在火炬二中,學生進出宿舍可刷臉。該校引進了德育管理系統,對學生宿舍實施大數據驅動管理,從學生進出宿舍刷臉通過,再到宿舍檢查數據統計分析,都采用了電子化系統設備。基于系統的強大功能,該校2400多個學生只需8個宿舍管理員就管得井井有條。
記者了解到,為了提升校園的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我市絕大多數學校引進了數字化校園管理系統,覆蓋校園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飯堂管理、安防管理、宿舍管理、圖書館管理等。
神灣中學的數字化校園管理系統正在委托專業公司進行緊張開發。據神灣中學校長何斌介紹,該系統包括六大管理體系:安防電子班牌系統、宿舍管理系統、背誦默寫系統、訂餐管理系統、體育鍛煉監測系統、學行積分獎勵系統。何斌認為,引進校園電子化管理系統,能解決學校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管理效率不高的難題。
“校長和行政人員坐在辦公室就能看到班級里學生的安全情況。”在大豐小學,校長黃艷冰談及學校的數字化進程時,充滿認同感和自豪感。在她看來,自從2022年全校“武裝”上智慧化、數字化教育系統后,學校的管理水平上了新臺階。學生更安全、家長更放心、老師更省心。
記者了解到,隨著中山教育數字化進程的加快,我市校園管理方面也隨之大大提升了效率。如在對學生的安全監控、出勤記錄、校園巡查、德育評價等多方面杜絕過去的人工低效統計模式,更及時、便捷和省心省力。
?資源 教育資源大整合 教育大數據體系建立中
教育數字化讓教、學、管、評、研等學校核心業務與數字化技術完全交融。在國家牽頭、廣東省同時發力的情況下,我市教育資源更豐富,教育數字化從最初國家要求的建設層面轉向了應用和發展層面。
2022年3月,在充分整合前期慕課與在線教育建設成果的基礎上,教育部將原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改版升級為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平臺在原有專題教育和課程教學兩個板塊基礎上,拓展為德育、課程教學、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課后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教改經驗、教材10個版塊,共53個欄目。其中,“課程教學”版塊資源2.59萬課時,是改版前的3倍,覆蓋30個版本、446冊教材。這些優質資源給我市教育教研、教學帶來數據共享的紅利。記者發現,在市教育體育局的網站上,最顯眼的位置每天滾動著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宣傳海報。我市不少老師對于這個平臺都很熟悉并且贊賞,因為這個同步課堂十分“優質”,成為老師們開展集體備課和集中教研的有益補充。
我市在積極應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同時,為了加快推動全市教育數據服務體系的形成,也把建設本市的教育資源平臺擺上日程。2022年,市教育體育局啟動了“中山市智慧教育項目(第一期)”建設工作。此平臺建設以服務教育管理為主要任務,以全市師生為主要群體,在充分挖掘和利用主要群體的業務及數據資源基礎上,形成完整的教師發展線、學生成長線以及其他相關教育管理的數據服務,更好地服務于我市師生和更好地提供管理決策。針對教學,該項目分別以教師、學生為中心,構建相應的應用模塊;針對學生,根據使用場景的不同,整合涉及學生的入學、學習、活動、畢業等全過程設計出不同的應用系統,既打破了部門界限,提升了管理效率,也全面覆蓋了與學生相關的招生、入學、學習、教學、活動、畢業等領域的服務與應用。針對教師,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以教師在學校的各項活動為線索,設計與開發以教師為中心的業務應用系統,全面服務于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山市智慧教育項目正在緊張開發建設中,計劃今年年底完成并投入使用。
“我市教育信息化、數字化發展在廣東省保持了領先水平。”孫仲廉介紹說。基于此,我市2021年被教育部評定為全國“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優秀區域”,2023年1月被廣東省教育廳立項為“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素養 4萬名教師“充電” 信息素養步步高
從2020年8月開始,我市近4萬名中小學教師(含幼兒園、特殊教育、中職學校)參與了教育部統一部署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50學時的繼續教育培訓。該項目以整校推進的方式,圍繞多技術融合或者智慧教育環境,按照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學業評價、融合創新等五個維度,圍繞28個能力點,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線上學與線下用相對應,有效促進教師信息素養發展。
史琳琳是板芙鎮神灣小學的語文教師,也是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培訓的學員之一。她告訴記者:“高效的課堂應該是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高度融合的課堂。信息化、智慧化、數字化的教學,更能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興趣,有效利用信息資源,有利于學生素質培養和知識能力的提高。”
來自南區竹秀園小學的體育教師竇朝離,在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培訓后,對于數字化教學裝備的功能十分熟悉。他說,每次下雨天,他就上室內體育課,通過數字化教學裝備播放體育項目內容,比如校園足球教學視頻、等。
“數字化的教育系統對于學生評價更加直觀和簡單。”從事多年班主任工作的許老師認為,數字化教學裝備讓德育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因為給學生加分和扣分,都是指尖上幾秒鐘的事情。
除了對全市教師進行信息素養提升培訓外,在教育數字化的征程上,我市還大力推進專職信息教師的專業化建設。據了解,目前我市約有1100多位信息技術教師,其中正高級教師2人,特級教師4人,省“特支名師”1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名師培養對象3人,省基礎教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省信息技術學科帶頭人8人,市名師3人(全市共32人),市學科帶頭人10人,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1人。我市涌現出信息學國際金牌教練宋新波、廣東省“特支名師”黃偉祥等一大批省市級拔尖教師,擁有了一支省內外知名的專家型教師團隊。
“通過多年課程改革,我市信息技術專職教師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教學策略設計、教學評價的運用更加得心應手。”中山市教研室信息技術教研員陳明宏介紹說,信息技術教學已逐步發展成為我市中小學教學的強項,在歷次省級以上的優質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教學論文、課例設計等各項比賽中名列前茅。近十年我市有22位教師獲省信息技術優質課比賽一等獎,3位教師獲省信息技術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第一名。11位教師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信息技術優質課比賽獲得10個全國一等獎(特等獎)、1個全國二等獎。
記者 林燕英 鄭建玲 文波
◆編輯:龍慧◆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